首页 / 财产保险 / 保险姓保,强化保险企业主体责任

保险姓保,强化保险企业主体责任

中国经济周刊微信号:ChinaEconomicWeekly

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经济网 www.ceweekly.cn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张璐晶︱北京报道

责编:周琦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17年第47期)

编者按:回望保险业的发展,可以说,没有改革,就没有保险业的今天。如今,中国的金融事业改革正在向纵深发展,要从 “金融大国”向“金融强国”迈进,保险业作为现代金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将因回归本源、创新变革而更加强大。

视觉中国

11月23日到24日,保监会召开部分保险公司负责人座谈会,保监会副主席陈文辉表示,保险业要全面贯彻落实全国金融工作会议部署,强化保险企业主体责任,防范和化解保险市场风险;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优秀企业家示范作用,推动保险业持续健康发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2017年以来,保险业贯彻落实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和保监会“1+4”文件要求,保险市场乱象得到了有效遏制,风险防范能力得到加强,服务实体经济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拓展。

如何继续发挥保险业在金融市场的作用?如何在坚决打击违法违规行为的同时,大力治理保险市场乱象?如何防范和平稳处置市场风险,推动保险业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中国保险市场规模,跃居世界第二

5年来,中国保险市场规模连续超越德国、法国、英国、日本,原保险保费收入保持两位数的同比增长。2016年,中国原保险保费收入3.1万亿元,排名世界第二。

与此同时,保险业的总资产规模也在快速攀升,由2013年的8.29万亿元发展到2017年8月的16.36万亿元。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教授王国军介绍,2016年保险业的增长速度是GDP的4倍以上,2012年到2016年,中国人均保费从1143元提升到2258元,增长幅度达97.6%。

2016年,保险业为全社会提供风险保障2373万亿元,同比增长38.09%,比原保险保费收入27.50%的增速高了10.59个百分点,保额增速明显快于业务增速。

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学术委员会主席郝演苏称,这几年发展最快的业务是健康险及有关养老需求的险种,增长能量和动力相当大。财产领域当中针对实体经济及与企业相关的非车险业务比重,最近也开始提高。“行业发展非常迅速,但发展迅速的背后应当是国民的保障,包括生老病死的保障、企业的保障等。保费是客户交给保险公司获得保险保障的一个费用,而保险金额是一种获得感,体现对风险的意识和风险管理的安排。”

管理风险,回归本源

保险资金本质上是对投保人的负债,其运营整体上应秉持安全稳健的原则。近年来,为了满足保险消费者对保障和分红不断提高的需求,有些保险机构不惜增加杠杆、减少透明度,投资多层嵌套的资管类产品,抑或盲目开展跨境大额投资并购,以及将保险资金投向股票、不动产或高风险的另类资产等。

保监会副主席陈文辉表示,保监会将进一步强化监管力度,有效弥补制度短板,织牢织密制度笼子,坚决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大力治理保险市场乱象,切实防范和平稳处置市场风险,深化保险监管和市场改革,推动保险业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业内人士称,保险的风险保障功能是其他金融产品所不具备的,是区别于存款、理财、信托、基金等的本质特征,能够平抑财富的异常波动。人身保险产品可以长达几十年甚至终身,能够有效熨平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

中国平安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总精算师孙汉杰认为,对居民来说,一生不同时段会面临不一样的风险,保险的功能就是平滑客户在整个人生期间的收入水平,在客户发生意外事故或者疾病时提供财政补充。“过去的几年里,平安一直坚持以保障型产品为主的发展思路,保障型产品的占比在持续提升。2011年保障型产品占比在10%左右,到了2016年占比达到50%以上,保障型产品在我们新业务价值里面的贡献超过了80%。”

保险业在为社会提供风险保障、行业得到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个别保险公司把产品设计成期限短、保障低的纯理财型产品,业务结构失衡。

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学术委员会主席郝演苏介绍,一些中小公司希望迅速地扩大保费,提升保费规模,而提升保费规模的最简单通道就是做理财产品,但理财产品的保障功能很弱,完全是一种财富管理。

保监会在2016年密集出台了规范中短存续期产品、完善人身保险产品精算制度、强化人身保险产品监管等多项规定,对相关公司采取了专项检查、责令整改等举措。业内人士认为,在监管层重点强调“保险业姓保、回归保障”的同时,保险作为吸收风险和经营管理风险的特殊行业,应持续积极发挥社会“稳定器”、经济“减震器”和“助推器”,以及资本市场“压舱石”的重要作用。

让保险成为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力量

2017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强调,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是金融的宗旨,也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根本举措。

业内人士介绍,险资特别是寿险资金,体量大、期限长、来源持续稳定,与相关产业匹配性好,是支持实体经济和战略性产业发展的理想资金来源之一。在实体经济需要补血给养的当下,应该用好这股源头活水。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拓宽保险资金支持实体经济渠道”,已经释放了明确的政策信号。

2017年5月4日,保监会发布《关于保险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在构筑实体经济风险管理保障体系方面,多领域将有新险种“试点”落地。

《意见》明确,保险业在积极创新企财险、工程险等传统险种的同时,将重点发展环境污染、食品安全、医疗责任、校园安全等责任保险,积极辅助社会治理;推进税优健康保险在全国推广,推动个人税收递延养老保险试点政策出台并落地;设立中国保险业扶贫公益基金,创新保险产品对贫困人口的精准扶贫;支持保险资金以投资新建、参股、并购等方式兴办养老社区;完善“政银保”模式,为小微企业融资提供保险增信服务,助力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支持中长期出口信用险和海外投资险业务发展,促进我国企业“走出去”和“一带一路”建设。

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6月末,保险业定期存款余额1.4282万亿元,是实体经济中长期贷款重要资金来源;投资债券和股票为实体经济直接融资6.7554万亿元;通过股权、债权、基金等方式,保险资金进入“一带一路”、绿色金融、棚户区改造、京津冀协同发展等领域。

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学术委员会主席郝演苏说:“保险业支持实体经济,首先是拿产品来支持实体经济。这个产品分两类,一类是财产保险公司的非车险业务,对于企业财产、建筑桥梁、产品生产、产品运行等方面,保险能否满足这些实体经济在发展当中所面临的风险。还有一类就是帮助实体经济的创业者、员工解除他们的健康和养老的后顾之忧,这是寿险公司的责任。” 郝演苏认为,如果保险业能够针对实体经济相关的风险管理,做出全方位的诊断和相应的安排,本身就是了不起的贡献。“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是一个很丰富的内涵。不仅仅局限于资金运作,更重要的是要用产品、风险管理的经验和技术,帮助实体经济解决相应的问题。”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教授朱俊生认为,保险资金期限较长,可以跟实体经济里一些需要长期资金的项目对接。“比如我们的基础设施项目,它要求的资金期限也比较长,这样可以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

业内人士称,近年来,大型保险企业形成了核心竞争力,在金融保险市场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一批优秀国有和民营保险企业家,在服务国家战略、助力脱贫攻坚、履行社会责任方面做出了贡献。如今,中国金融事业改革正在向纵深发展,完成从“金融大国”向“金融强国”的迈进,保险业也将因回归本源、创新变革而更加强大。

(芮晓煜对本文亦有贡献)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保讯通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aoxuntong.cn/2017/12/07/bee19f129176f54f37edb597e4f559e2/

admin作者

上一篇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16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zhutibaba.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手机访问
手机扫一扫打开网站

手机扫一扫打开网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