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科技发展走过十年征程,行业已从起步期、爆发期逐步回归理性,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前不久刚刚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做好科技金融、数字金融等五篇大文章,为金融支撑服务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在此背景下,2023全球保险科技大会于12月9日在天津港保税区隆重举行。本次大会系第四届全球保险科技大会,由天津港保税区管理委员会、金融界联合主办,以“向新 向实 向强——科技引领高质量发展 助力金融强国建设”为主题,来自监管部门、行业机构、知名高校等200余位保险从业者齐聚一堂,力图探索出具有创新性、特色性、里程碑意义的新方案,为保险业进一步挖掘科技赋能巨大潜力、打造生态化开放性新趋势、持续聚焦行业新赛道新机遇、改善新型风险强化监管职能做出更大的贡献。
立足当下,面向未来
在2023全球保险科技大会“致辞演讲”环节,原保监会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燕梳研究院名誉院长周延礼表示,回顾科技赋能保险业的发展历程,总的来看,行业始终坚持着科技创新、科技赋能、⾼质量发展理念,在保险电子化、保险信息化、保险网络化和保险数字化建设各个阶段,持续加大科技研发投入,紧跟科技迭代发展步伐,保险科技输出的能力不断增强,在国际保险同业竞争中浪潮中涌立鳌头,并取得了显著成绩。
(原保监会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燕梳研究院名誉院长 周延礼)
金融界董事长张斌代表主办方进行致辞时指出,作为保险行业重要的国际交流平台,全球保险科技大会为行业搭建起了“产学研用政金才”融合创新平台,通过相互借鉴、相互学习、创新思维,助推保险行业高质量发展。他强调,2023年是保险科技兴起和发展的第⼗个年头。十年来,科技在保险公司的客户服务、核保核赔、风险管控、产品定价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推动了行业的转型与升级。数智时代,与大数据具有先天优势关联的保险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金融界董事长 张斌)
“我们拥有全国唯一的自贸区内保险产业园,一直以来,我们依托合规的资质、丰富的资源、专业的服务和先行先试的特殊政策,以‘示范引领、产业聚集、错位发展’为原则,对标国际先进经验与理念,持续打造以保险产业为龙头的国家级金融创新示范区,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天津港保税区党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尹晓峰表示,“目前空港保险产业园已经聚集了渤海人寿、中升保险销售、新澳保险、华明保险代理等法人机构,引进了国寿财险、平安财险、人保财险等大型保险企业的分支机构,实现了41家保险类企业的入驻。”展望未来,尹晓峰强调,中国保险产业发展潜力巨大,保险科技发展空间无限,天津港保税区将高水平搭建保险+科技、保险+实体经济的保税模式,将保险产业园建设成为保险机构集聚区、保险创新先行区和保险监管标杆区。
(天津港保税区党委书记、管委会主任 尹晓峰)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天津监管局党委委员、二级巡视员袁玉梅表示,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不是一时之事、一日之功,需要顶层设计、系统谋划、统筹推进,不仅涉及试点机构自身跨条线跨部门的协同发力,也涉及为试点机构创造外部环境、搭建外部平台的各相关方协同助力。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天津监管局党委委员、二级巡视员 袁玉梅)
“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离不开科技金融、数字金融的‘催化剂’作用,天津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武岳指出,“天津承担着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等重大国家战略任务,拥有改革开放先行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先行先试的优越条件,大力推动科技金融发展和金融数字化转型对天津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新征程具有决定性意义。”
(天津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武岳)
回归本源,提质增效
本届大会的“主旨演讲”环节,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孙祁祥表示,保险理论和实践部门应当基于“可保风险”的特性,深入而全面地研究以下问题:哪些是目前按照行业的承保能力和技术条件可以承保,但保险公司没有承保的风险;哪些是通过科技手段的运用能够拓展其“可保风险”内涵和外延的风险;哪些属于即使会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但行业仍然没有能力承保的风险。
孙祁祥建议,要动态地理解和把握“可保风险”的内涵,是保险行业如何实现创新发展、保证在其控制自身风险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经济的减震器、社会的稳定器”作用的重要问题,它是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要件。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孙祁祥)
原中国保监会海南监管局党委书记、局长王小平指出,农业大灾风险管理是一项永恒且复杂的研究课题,推动农业大灾风险管理进一步发展,需要立足于我国实际国情、农情,围绕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政策目标,紧密结合服务农业强国建设的政策定位和风险保障需求,加强政府、农业生产者及保险机构的多方参与和协调联动,统筹发挥好顶层设计作用,共同建立健全风险共担、多层分散、明确责任、体系完善的农业大灾风险管理机制,为农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原中国保监会海南监管局党委书记、局长 王小平)
中国太平保险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赵峰表示,近年来保险行业产品服务创新力度不断加大,但当前保险产品供给的广度、深度、新度都还不够;同时,中央连续发文鼓励发展健康险、养老险,也对我们提出了更高要求。他指出,目前来看,行业供给侧改革持续推进,产品及市场结构不断优化,但销售误导、数据不真实等风险隐患仍然较多,险企资产负债匹配、转型升级压力依然很大,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的体制机制还不够完善。
赵峰强调,要坚持防控风险,强化市场规则,提升监管水平;同时,要深化行业改革和高水平对外开放,进一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中国太平保险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 赵峰)
农银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梅励用“法、术、势”三个字对十年探索体会进行了总结。她指出,“法”主要是指战略规划、规则和各种制度;“术”包含组织变革、流程再造、激励和创新容错机制;“势”是指把握未来方向,培育创新文化。
梅励强调,通过把“法、术、势”三者有机结合,制定三年的滚动发展规划,通过参与农银集团的“十大工程”建设,通过加大科技投入和复合型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创新文化培育和相关奖项设置,推动了公司的高质量发展。
(农银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梅励)
国民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黄涛表示,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养老第三支柱建设,将其作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及“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的重要举措进行谋划部署,推动培育壮大养老金融市场,初步形成了个人养老金业务和其他个人商业养老金融业务相互促进、共同发展,银行、保险、公募基金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提供多元产品供给、努力满足百姓多元需求的发展格局。
黄涛指出,以生成式人工智能为代表的先进数字技术在金融行业加速落地应用,为数字金融与养老金融深度融合、养老金融惠及广泛群体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
(国民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 黄涛)
蚂蚁集团保险事业群CTO孙振兴表示,在2013年金融智能化早期,金融AI始于数字化风控,初现普惠价值,金融科技迎来规模化挑战;在2017年全面智能化时期,开放金融平台和打造场景化、内容化、智能化体验成为共识,AI开始塑造风险经营、智能营销和服务内核,迎来了场景爆发和模型爆发;在2023年大模型时期,大模型技术正在以超乎想象的深度和速度重塑保险行业,AIGC创造“生成式”体验和“基于意图”交互,超级自动化引发产业效率升级。
孙振兴指出,大模型技术在金融领域及时落地基本是不现实的,面临几个关键性挑战,即领域知识问题、复杂决策能力和可靠性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一定是系统性的,并非进行单点改造就可以。
(蚂蚁集团保险事业群CTO 孙振兴)
华为云中国区金融行业总经理朱兵表示,保险业是中国“数字经济”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行业收入占GDP比重高。但与此同时,保险业在数字化转型进程中面临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等诸多挑战,如保险受众年轻化,业务应用更新迭代快,数据收集、治理和流转效率低,系统面临烟囱式建设等问题。
朱兵指出,要努力打造大模型、AI、大数据和数字化营销,找准目标客户群进行差异化推送服务;同时,努力推进应用现代化,实现应用敏捷弹性、快速上线;此外,要加强数据智能融合和数据全链路治理,将数据进行标签化,并让数据流动起来;应对资源利用率低、资源复用困难还需进行跨地域多数据中心管理,逐步实现资源的池化和云化。
(华为云中国区金融行业总经理 朱兵)
聚焦前沿,巅峰对话
2022年11月30日,OpenAI发布了基于GPT 3.5基础模型的ChatGPT,且自身仍在不断更新迭代;2023年是AI元年,一大批人工智能研究领域的高科技公司将人工智能技术平民化,AI技术变得越来越普及,ChatGPT背后的大语言模型也从 GPT 3.5进化到GPT-4,可以说,人工智能时代已全面到来。
在本届大会的“巅峰对话”环节,燕梳研究院首席研究员孙芙蓉作为主持人,同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原副理事长王忠民、中国银行原行长李礼辉就人工智能金融领域应用、风险防范等话题展开对话。
谈及“人工智能在金融领域的运用”,李礼辉表示,人工智能或智能金融发展到现在,其实还处在辅助的早期阶段,业界对于智能金融未来发展给予了很大期待,瑞银证券预测到2025年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可以使券商市场估值提升21%左右,使保险机构市场估值提高18%左右。
(中国银行原行长 李礼辉)
李礼辉指出,就目前在保险领域应用而言,一是主要在改进产品创新和客户服务上,像太平洋保险的数字员工,可以作为私人助理来提供服务,提供日常办公、软件技能、知识问答、数据处理、专业场景任务等;二是在改进运营管理和风险管控上,比如平安财险的自然灾害风险管理平台,能够让异构的空间、数据,让卫星遥感影像提供服务,包括智能调度、远程查看、精准定损、快速理赔等场景。
王忠民表示,如果所有的金融基础设施端被人工智能改造,在数字基础设施方面会有三条曲线,一是边际成本无限趋近于零,二是规模效应无限大,三是范围效应无限大。如果用这一逻辑把金融基础设施世界改变,金融所有前端的边际成长就是建立在其他人免费边际基础设施之上,所有规模经济是你给它提供规模,它成长你也成长,这个数字基础设施逻辑今天正全面生成,全面改变,全面应用。
(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原副理事长 王忠民)
谈及“人工智能风险及防范”,王忠民表示,目前来看,最大的危险是如果人工智能超越了人,所有人不仅变成无用的,甚至其产生的东西也无法掌控;一旦发展迅速到人无法迎接、无法对付时,就会把人颠覆掉,而技术一旦失去人的控制,可能对我们人造成伤害,甚至社会组织行为、社会原有工具、原有管理逻辑全部失灵,这是我们今天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第二个风险,金融产品的深度和外延极度广泛,人工智能的服务能力可能从某些方面超越人本身。比如人工智能加密,如果加密服务才是完成金融安全、保密、确权、交易权利、收益权利等一切的前提,但市场在不成熟时,势必造成利益不对称、产生很多冲突矛盾,但加密一旦完成,一个时代基于人工智能的服务便超越了人的服务能力。
他强调,如果用技术逻辑不能有效解决问题时,一定要回到人类过去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社会法治、社会规范、社会价值,反向来规范技术逻辑。
关于人工智能带来风险的理解,李礼辉指出,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算力集中、算力竞争,主要问题是背后国家级的竞争,或是资本巨头和技术巨头企业级的竞争;二是数据共享和数据管控,国内数据量虽然很大,但数据资源品质还未占据优势;三是AI对齐和AI合成,AI对齐本身有地缘政治因素在,而AI生成则模糊了真实和虚假的边界,要引起警惕;四是AI信任与AI安全,要实现符合伦理标准的金融平等,保障符合安全标准的金融效率,营造符合经济规律的创新模式,未来还要在制度的层面加以解决。
应对需求,保险护“航”
海运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性产业,海运发展与全球经济发展密不可分。而航运保险作为金融和航运的连接点,在高端航运服务业中占据核心地位,是推动海运保险发展的重要动力。
本届全球保险科技大会上,创造性地引入了“航运产业与航运保险”巅峰对话环节,南开大学经济学系副主任李宝伟作为主持人,对话海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姜涛、中远海运财产保险自保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何江海以及天津财经大学珠江学院教授李婕妤,就国际航运保险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风险减量、数字化保险等进行了交流。
姜涛表示,数字化保险需要创造一个新的平台、新的数字化产品,不要再建正本,有些国家是接受副本的,实际上可以改变航运一些惯例,其目的是化解风险、提高效率,可以多出一个保险产品,公司又多出一笔业务。航运企业如果有适当成本愿意支出,能够化解风险提高效率,还是可以尝试和思辨的。
美元加息对航运保险有什么影响?何江海指出,美元加息造成美元回流,很多市场资金成本上升,有很多国际再保人,其资本投资方向不会放在保险身上,可能放在更赚钱行业里面,这个就会带来承保人减少,进而导致市场保费增加,带来前端船东成本增加,这一点对于航运保险业有非常大的影响,大家也都在密切关注美元加息对市场带来的影响和成本的变化。
他指出,市场有四五家企业正在做船舶风险减量工作,通过大数据采集船舶航线、船舶物理属性等,通过量化方法评估船舶风险,对船舶进行预警,透过这一点可以看到科技以及数字化对于行业带来的积极变化。
李婕妤强调,航运金融是航运产业的命脉,航运保险在这其中是非常重要的。现在有天津港,有保险产业园,还有非常好的基础设施和港口贸易,如果能够把航运保险做成亮点,它能够起到带动其他保险以及带动航运产业的作用,发挥血脉的作用。
险养结合,绘就蓝图
“保险+康养”的双向赋能已是行业的一大共识。2023年两会期间,国家就已经释放“保险+康养”信号,鼓励保险融合康养,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那么关于“保险+康养”,发展背景如何,有何实践,前景怎样?
在本届大会圆桌对话环节,南开大学金融学院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主任陈璐作为主持人,与幸福人寿总裁助理常勇,慈铭集团、慈铭博鳌医院党委书记胡波,国寿健投天津负责人张宝山,渤海人寿总经理助理宋兴明,富德生命人寿天津分公司总经理胡胜凯,长正保险研究院院长彭勇展开深入交流,就保险+康养未来前景进行了富有建设性的探讨。
常勇表示,过去以人的身体为指标的健康参数寿险公司一般是拿不到的,能拿到的也是脱敏数据。隐私计算和云计算的产生增强了保险公司推出新产品的可能性,我们对某种疾病、某种身体状况、未来的理赔概率算法认知上发生变化。因此,科技进步对于生态构建医养的结合格外重要。
胡波表示,社区健康管理范围足够大,但如果说用医院,包括慈铭或全国上万家体检中心是做不到的,这部分服务一定要绑定一些中高端机构,比方泰康自营等,中高端养老形成,这种服务将凸显特色,不用精算也会有不错的收益。
张宝山表示,中国人寿既能做机构养老,也能做社区养老,未来我们也想做居家养老,三位一体战略,政府有“9073”战略,希望国寿在做养老和保险同时,让我们的客户感觉到生活的美好。
宋兴明指出,解决医养有两个核心问题,一是融资问题,需要有钱,钱从哪来;二是转移支付问题,如何把客户与需求结合起来,然后转移支付给相关服务公司。解决融资问题必须要解决疾病风险与长寿风险,疾病风险不仅指过去传统意义上的重大疾病,有很多慢病和长期管理病,这方面产品配置是不足的,需要保司下大力气研究;转移支付解决风险问题,同时也解决融资后落实服务的问题,要通过服务让用户的生活回归健康和品质。
胡胜凯指出,要丰富一下理想,把养老社区带回家,这个理想是什么呢?把高档养老社区这些硬件设施对家庭做适老化改造,把设施搬到家里面;其次,要把快速响应机制服务的链条搭建起来,未来成就高质量居家养老。
康养为何会如火如荼发展?彭勇表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一是核心老龄化,即客户量和趋势的要求;二是经济形势发展阶段,未来满足老百姓日益增长的幸福和健康文化需求成为主基调;三是保险公司的增长需求,康养是增量市场,需要很多科技公司、健康服务公司一起努力。
十年之约,转型向实
2013年是保险科技发展元年,在政策鼓励和技术加持下,国内首家互联网保险机构诞生。如今十年已过,保险科技从有到专,从专到精,从精到实,从实到强,保险产业信息更加透明,保险应用更加便捷,行业正站在下一个十年的起跑线上眺向远方。
本届大会上,长正保险研究院院长彭勇作为圆桌对话主持人,与京东保险事业群理赔部负责人董文军、信泰保险科技创新部总经理常亮、北京人寿信息技术部总经理门利国、百度智能云金融事业部解决方案总监王俊海、白鸽在线副总经理兼战略总监柯葳彬展开了深入对话,就保险科技发展状况与前沿应用实践等方面进行了充分交流。
董文军表示,京东保险业务板块下面有三个保险机构主体,京东安联、京东保险经纪和京东保险代理,服务着3.2亿客户,为京东商城70万家商家提供保险。我们目前做的工作,是一些电商生态场景的保险,围绕客户在京东商城上购买商品买、用、换、修整个商品全周期提供保险产品,通过后端大数据分析挖掘做一些产品的设计研究;此外,立足互联网风控体系,基于数据分析去做风险挖掘,包括风险商家、风险用户、风险行为的分析挖掘,以及风险策略部署;另外也有传统保险处理,通过智能化方式提升理赔整体效率,缩短对客履约时效。
常亮指出,科技赋能和数字化转型趋势往往取决于我们看待问题的视角,数字化转型成功三分在建设、七分靠运营,解决有没有的问题,只是第一步。有了以后还要看好不好,用户体验怎么样;还要再看用不用,如果用户不知道、不了解、不习惯,依然用不起来;最后还有灵不灵,用过之后是否能真正解决问题,比如实现获客、提升效率等。有没有、好不好、用不用、灵不灵,这是每一个数字化应用纵向深度持续运营的过程,只有好用、真用、管用,才能释放科技持续运营价值。
门利国指出,通常公司领导或业务领导都会提数字化转型,但往往有一些认知上的误区,数字化转型不只是IT部门的事,一定是从上至下做的,全公司要认知这一问题,解决好认知才会有资源进入;从定位来看,保险公司做科技引领或科技赋能也是不一样的,如果做科技引领,在IT信息化投入方面将远远超出当前业务需求,要提前在战略上进行部署。他强调,往往高层和业务领导期望IT部门做出一些业务引领的产品,但资源是很有限的。
柯葳彬指出,市场对于保险产品本身意识形成还不普遍,整体保险市场的产品交易也不活跃,导致在保险科技推动上缺乏市场动力。传统保险产品额度大、交易频率很低,人均交易频次更低,数据维度也很单一,使技术在迭代参考依据上缺乏增长推动力。
王俊海表示,数据化转型主要涉及两方面,一是技术,这是驱动力;二是组织架构,这是真正核心要点。从技术角度来看,数据是生产资料,人工智能是相应引擎,如何把两者有效搭配起来决定了数据化转型成与败,对企业来说,真正数据化转型和创新需要多个部门联合,必须要有强有力组织去做整体协调;从人才结构与企业文化角度来看,传统保险行业人才仍以业务导向为主,也包括IT人才,较新兴行业仍有一定差距,另外,我们需要鼓励创新文化,需要在企业内部蔚然成风,真正把科技创新数据化转型做好。
除上述环节外,2023全球保险科技大会邀请现场嘉宾共同见证了燕梳研究院落地天津港保税区揭牌仪式和天津港保税区合作签约仪式。
(燕梳研究院落地天津港保税区揭牌仪式)
(天津港保税区合作签约仪式)
同时,大会首发了《全球航运经济与航运保险发展报告》,南开大学经济学系教授张云在现场进行了解读。
(《全球航运经济与航运保险发展报告》发布仪式)
(南开大学经济学系教授 张云)
本届大会还聚焦保险领域前沿科技应用,举行了精彩的人机大战互动环节,通过AIGC技术模拟保险业务实际应用场景,由AIGC工具和保险专家一同完成提问、对答、评价等,全面展示AI在保险理念传播和答疑、学习等方面特点。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2023全球保险科技大会的最新成果和共识必将映入行业、照进现实,进一步助力科技赋能保险,引领行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新征程。2024全球保险科技大会,我们再相会!
本文源自:金融界
作者:宋源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