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老保险 / 解读 2024政府工作报告|个人养老金、长护险如何触达更大市场

解读 2024政府工作报告|个人养老金、长护险如何触达更大市场

不只有屡被提及的农险,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把目光聚焦于个人养老金和长期护理保险。3月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强作《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指出,在全国实施个人养老金制度,积极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推进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当前,个人养老金开户人数已超过5000万,有关政策的出台尤其是个人养老金新政细则的正式落地频频为加快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指明方向,接下来如何再加把劲?与此同时,人口老龄化汹涌而来,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建立,离不开哪些解题路径?

个人养老金全国推行前夜:发展瓶颈何解

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规模最大的国家,发展养老金融是应对人口老龄化冲击的重要环节。

个人养老金是指政府政策支持、个人自愿参加、市场化运营、实现养老保险补充功能的制度。2022年11月,个人养老金制度在北京、上海等36地启动实施,也是我国养老保险体系“第三支柱”的重要制度设计。

今年的《报告》指出,在全国实施个人养老金制度,积极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

“截至2023年底,我国超5000万人开立个人养老金账户”。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相关负责人日前释放将推进个人养老金制度全面实施这一信号的同时,其也表示,个人养老金在36个城市及地区先行实施的个人养老金制度目前运行平稳,先行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当前,各金融企业开发的储蓄存款、理财产品、商业养老保险、公募基金等个人养老金产品持续扩容,截至目前,个人养老金产品增加至741只。

“通过设立个人账户,鼓励民众定期缴纳一定比例的工资或储蓄,实现长期积累,不仅增加了国民储蓄,还可以引导资金进入长期投资市场,有利于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和社会财富的增长”。对于个人养老金制度全国实施的积极意义,中央财经大学副教授刘春生表示,个人养老金制度作为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之外的第三支柱,能够增加个人在退休后的收入来源,提高整体养老金替代率,有助于缓解因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养老金支付压力,增强公民退休生活的经济保障。

个人养老金制度自试点以来,虽取得积极进展,但也出现过一些挑战。“个人养老金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个人实际参与率低、缴费金额远未达到上限”。北京工商大学中国保险研究院副秘书长宋占军表示。

发展瓶颈凸显,如何破局?在宋占军看来,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还是要加大对个人养老金的全面宣传,引导大众深刻认识养老风险和个人养老金制度,特别是理解个人养老金的专属养老长期封闭属性。从银行、保险、基金和理财各个主体来看,应充分借助个人养老金账户的长期性,加强资金运用,在充分保障安全性的基础上提高长期投资收益。

刘春生表示,应当进一步明确和优化税收优惠政策,确保其既具有吸引力又能覆盖不同收入层次的参保人群,同时加大宣传力度,使公众充分认识到参与个人养老金制度的实际利益。提供更多样化、风险收益特征各异的投资选择,允许金融机构开发符合市场需求的养老金融产品,满足不同风险偏好投资者的需求。

长护险制度呼之欲出:注重衔接是关键

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从试点走向全面推广正当其时。《报告》指出,加强老年用品和服务供给,大力发展银发经济。推进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长期护理保险,主要是为被保险人在丧失日常生活能力、年老患病或身故时,侧重提供护理保障和经济补偿的制度安排。

长期护理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补充部分,与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共同构成全面的社会保障网络,有助于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目标,体现社会公平。

“传统上,中国的养老和护理责任主要由家庭承担,但随着核心家庭的小型化以及‘4-2-1’(四个祖辈、两个父母、一个孩子)的家庭结构压力增大,家庭成员可能难以独自承受长期护理的压力和经济负担”。刘春生表示,长期护理保险可以分散风险,减轻家庭和个人的经济压力。、

自2016年开始推出试点以来,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城市至今已经扩展至49个,参保人群覆盖到1.7亿人,累计超200万人享受待遇。

“通过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可以引导和刺激社会资源投入老年护理市场,促进护理服务业的专业化、市场化发展,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推动健康养老产业链的完善”。刘春生表示,随着生育率下降和平均寿命延长,全球多地包括中国在内的人口结构正在快速老龄化。老年人群中失能、半失能的比例较高,对长期护理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有助于为这部分人群提供经济支持,保障其得到必要的生活照料和医疗护理。

“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如何在不增加企业和个人负担、通过医疗保险等险种筹资结构的调整实现长期护理保险基金的稳定是关键”。对于如何进一步发展长期护理保险,宋占军表示,应注重与医疗护理、民政救助、养老保障的衔接,全面拓宽筹资渠道,实现社会保障、医疗、养老、护理的功能衔接和待遇统筹。

农险升级扩面:如何守住农民钱袋子

农业保险近年来呈现迅猛的发展势头,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农业保险保费规模最大的国家。与此同时,农业保险在历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屡被提及,今年也不例外。

在加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方面,《报告》指出,适当提高小麦最低收购价,在全国实施三大主粮生产成本和收入保险政策,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

2023年,财政部、农业农村部、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印发《关于扩大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实施范围至全国所有产粮大县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通知》提到,自2023年起,各产粮大县有关农户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可在物化成本保险、完全成本保险或种植收入保险中自主自愿选择投保产品,但不得重复投保。

补贴比例层面,在省级财政保费补贴不低于25%的基础上,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不含大连市)补贴45%,对东部地区补贴35%。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等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而当今自然灾害频发,农业种植对自然灾害抵御能力相对较弱,粮食保险就显得尤为重要。三大主粮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这两种保险政策能够覆盖农业生产的全过程和全成本,为农民提供全面的风险保障。

对于扩大完全成本保险,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农村保险研究所所长庹国柱此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前四年,在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方面走了四大步,第一步是试点,第二步是在13个粮食主产省500个产粮大县推行,第三步是在13个粮食主产省全部826个县全覆盖,第四步是不论哪个省凡是产粮大县都覆盖,这样覆盖了1000多个产粮大县,目前终于实现所有种三大粮食作物的农户都能参加完全成本保险了,这是一个突破,使所有种三大粮食作物的农户都能受益,更加公平合理。不仅如此,其他种植养殖标的的保险也要逐步提高保险金额,做完全成本保险。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教授王国军也表示,扩大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政策实施范围,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的稳定性,完善农业风险管理机制,促进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北京商报记者 胡永新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保讯通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aoxuntong.cn/2024/03/05/785f5db2d0440f18f03332bd1b10aeaa/

admin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16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zhutibaba.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手机访问
手机扫一扫打开网站

手机扫一扫打开网站

返回顶部